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摄影家镜下的水墨画——访水墨摄影家陈大志

摄影家镜下的水墨画——访水墨摄影家陈大志

作者: 新时代摄影
发布时间: 2020-06-08
浏览量: 1336

作品提供/ 陈大志

本刊记者/ 曲倩


image.png

《白雪难掩苍山劲》

具有中国味道的"水墨摄影"

【本刊评论】

在摄影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很多摄影家都更倾向于新款的数码摄像机,更倾向于拍摄于一些具有时代感,明亮景物的作品。陈大志,他喜欢胶卷拍摄,他喜欢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他创作的作品有着水墨画的细腻感,有着中国的味道。

在近30年的发展中,传统画意的水墨摄影一直难有新的突破,但是陈大志的摄影在守住原有风格的同时,着力于‘骨法用笔’的表现形式。其独创的“反向区域曝光法”(Linear System)已经是一种与中国水墨画的气质与气韵如此般配的一种具中国文化气息与特色的技法,内敛含蓄而又不失低调的奢华与丰富。把中国水墨的笔法、墨法呈现于摄影技术中,从而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出具中国文化气息的视觉效果,把自郎静山一脉而起的中国画意摄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他利用胶片的颗粒性和线性涂布的属性,形成笔的点、皴和勾勒感,通过加大反差,形成墨的晕染感,从而在艰难的传统画意摄影中有了创新。陈大志采用压缩层次,产生跳跃感、断续感和笔墨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传统的画意摄影迈出了新的一步。

期盼着他的更多创新!



陈大志摄影简介

image.png

1966 年出生,中国山东省荣成市人。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硕士。做过软件工程师、记者、主编、报社社长、投资公司总裁等多个职业,后独立创业做企业管理。2009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其独创的“反向区域曝光法”(Linear System)把中国水墨的笔法、墨法呈现于摄影技术中,从而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出具中国文化气息的视觉效果,把自郎静山一脉而起的中国画意摄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荣膺第11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创作类)。在此之后,又充分利用这个创新技法积极探索扩展到各种题材,使其作品具有强烈个人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019年5月,在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举办“时光皱褶”大型个展。

2018年5月“平行之外——陈大志主题学术展”,中国 沭阳,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

2016年11月,获第11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创作类)。

2016年10月,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举办“从错觉到知觉-陈大志摄影作品精选”主题展,并出版同名画册。该展览获北京世纪坛艺术馆收藏。

2016年7月,参加首届伊春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周,展出“墨影”系列作品。

2016年7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色界》画册。

2016年4月,参加日本京都国际摄影节,个展“寂象.丛生”获得广泛赞誉。

2015年10月,在北京贤空间举办“观看.书写:陈大志水墨摄影新作品鉴会”。

2015年10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墨影.山水家园》、《墨影.胡杨/白桦》画册。

2015年8月,在北京云工作室举办陈大志水墨摄影作品与金属作品合展。

2015年9月,《树.影》作品荣膺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邀请展作品。

2015年8月,在大理国际摄影节举办 “墨影” 主题展;《墨影画韵》画册获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大奖。

2015年4月在日本东京举办展览“墨影画韵”主题展。

2014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墨影画韵—陈大志摄影作品展”,并举办同名研讨会。陈大志独创的水墨摄影技法引起专家和观众的极大反响和好评。

2014年9月,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墨影画韵”主题展。《墨影画韵》画册获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画册大奖:  

2014年8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墨影画韵》画册。

2013 年 10 月,在法国巴黎新华影廊举办“墨影画韵—陈大志水墨摄影作品展”。

2013 年 6 月在中国台北举办“墨影画韵—陈大志水墨摄影作品展”。


杂志:

您最初接触摄影的时候,用的是数码相机,但是后来您又选择了胶片拍摄,这其中是有什么原因吗?在您看来,数码相机与胶片摄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陈大志:除了机缘巧合,更多的是自己的好奇探究。在拥有数码相机后一年左右,有朋友说我应该试试胶片,并且给我看他拍的胶片出的作品,我当时被胶片的质感深深震撼了。于是我马上跟朋友借了一套哈苏中画幅相机跑到福建霞浦拍了几天,居然完全没有出错并很快上手。我当时已经40多岁了,我认为自己做任何事应该更从容些,本质一点,胶片相机的操作一板一眼全手动,各个参数步骤都不允许出错,要求对相机和胶片的理解深刻熟练,我觉得特别适合我当时的心境和要求。开始用的都是反转胶片,拍了大约半年,又有一个朋友说,你拍胶片没拍过黑白特别是没有用过伊尔福Delta 胶卷,那就不能真正感受胶片的魅力。我马上又去买了伊尔福胶卷,从此每次出去都带上彩色和黑白两种胶卷,数码相机就基本不带了。当然,这个时候就不是好奇和探究了,而是真正被胶片的魅力所征服,不仅是效果(胶片的质感是跟数码完全不一样的),更是拍摄胶片的过程,感觉像是一个工匠一步一步在雕琢作品的心境,有一种仪式感。


当我用自己独创的技法用负片创作,展现水墨效果时,我只能用胶片了。所以我很担心胶片的供应(笑)。


image.png

↑  《新溪山行旅图》

image.png

↑  《镜像》

杂志:

要想使拍摄出来的作品模似传统国画的构图和气韵,是不是需要后期对摄影作品大量的加工,才可以凸显出点线面的现代美学形式,看上去才会更像传统国画?

陈大志:我去年到成都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办的培训班时,协会培训处让我讲讲我的创作分享。讲完交流时,一位年轻的学员很诚恳地跟我说:老师,你的这个效果PS也可以办到,你应该好好强化一下PS技能。这些年我在国内外办了不少个展,始终有人认为我的作品是后期加工的,甚至很知名的一个老师认为我是手工在胶片上加工出来的。其实当时我很想说:你P一个这样的效果出来给我看看!他们不知道的一点是,我是80年代本科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电脑软件PS这种对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我想学。问题是我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电脑前,更愿意走出去,到现场创作,所以这不是我喜欢的创作手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胶片发明100多年了,数码摄影也这么成熟了,这么多专家都没有发现我的所谓“反向区域曝光法”,大家不愿承认我这个业余选手会独创。很多人就想你应该告诉大家参数,而不是愿意去探索去改变。所以最轻松的观点,就是简单说你是PS的。有时不是方法多难,是偏见障碍了自己,是自己的观念堵住了道路。另外,如果用电脑后期来加工出效果,太复杂。好的技法一定不会太复杂,一定是在最基本的原理上找突破。


image.png

↑  《味道》

image.png

↑  《旗帜》

杂志:

您一开始是风光摄影,进而拍摄出国画笔墨形式美和水墨视觉效果的作品,最后拍摄出更加具有个体性情绪表达的作品,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陈大志:这个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拍摄创作的心路历程。我打太极拳有17年了,但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体悟,越练习越觉得摸不到边,越不敢出去吹牛。我们只是业余练练,那专业的天天大量练习的,肯定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们很多事包括人生都是在过程中,有些东西说出来就错了,你的理解都是阶段性的,代表都是过去,都是一己之“偏见”。


刚开始只是追求中国山水的水墨之美,追求中国山水之意境。甚至接受不了画面中有人物的出现。慢慢地就觉得应该加入人的当下很多活动场景,现在更觉得人文气氛更有力量。这是一个不断拍摄创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体悟的渐进过程。最后都会走向一个自我表达的境界。


在拍摄创作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多困惑。现在的摄影形式和观念很多,甚至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最后都是借助照片来表达来实现销售的。评论家们提出很多标签,风光摄影、画意摄影、沙龙摄影、观念摄影、纪实摄影、商业摄影等等,很多,大家也有很多争论。我的作品也被打上各种标签,我自己也始终努力学习,希望跟上形势。但是经过几年思考后,我也释然了:不管什么摄影,对创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感情,要触景生情,这个感情体现的是作者对人生、哲学、文化、美学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我觉得能用摄影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是很快乐的事情。


image.png

↑  《云烟》

image.png

↑  《云升旷野》

杂志:

欣赏您的作品,感觉有一种诗意,这些作品是用您独创的“反向区域曝光法”拍摄出来的,这一独特技法所呈现的富于特色的自然景像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引发良好反响,赢得了来自中外各方的积极肯定。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摄影技法。

陈大志:“反向区域曝光法”是李树峰老师总结的名字并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金像奖的颁奖词中正式确认的。我引用一下树峰老师的分析来回答你的问题:在我看来,陈大志的摄影守住了技术、现场和自我心灵的摄影三原点,同时着力于“骨法用笔”的表现形式。他利用胶片的颗粒性和线性涂布的属性,通过在前期拍摄中的层次压缩和后期向数字化转化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强调线性,形成笔的点、皴和勾勒感;通过加大反差,形成墨的晕染感;从而在艰难的传统画意摄影中有了创新。这种方法我们斗胆归纳为“反向区域曝光法”:亚当斯追求大纵深、有细腻质感的自然现场呈现,陈大志追求中国山水画的空灵意境;亚当斯采用的是小光圈、多层次撑开的“区域曝光法”,而陈大志采用的是压缩层次,产生跳跃感、断续感和笔墨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中国传统的画意摄影迈出了新的一步。


每种技法的突破其实是观念的突破,或者说是一种取舍。如果你按部就班按照教科书走,是不会有创新的。从原理上树峰老师说的很清楚了,操作过程中核心是对银盐反应的控制和冲洗过程中对感光效果的强化,是从最原始胶片操作中找创新。当然,操作上要有工程的概念,是对各种参数的反复实验、观察效果而逐步固化的。


image.png

↑  《云深不知处》

image.png

↑  《散花》

杂志:

了解了您的摄影经历,感觉对一些新进摄影领域的小白或者还没有找到自己摄影方向的摄影艺术家会有很大的启发。您感觉在您的摄影生涯中是有什么经验可以帮助到他们的吗?

陈大志:从道理上讲,很多事情都是从单一的偶然的因素的发生,导致整个过程的改变。虽然是偶然从黑白胶片中发现水墨笔法的痕迹,但深入研究并日臻完善确是主动的行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骨子里渗透的中国文化,同时也需要执着认真的探索精神。


用著名艺术评论家段君的话说,我的摄影创作是“从错觉到知觉”,经历了从错觉中认识到主观表达的一个过程。我们认识自然也是如此,只有在跟自己相关的切肤感觉之下,我们才开始认识、更加尊重自然的大道,从而与之保持和谐。基于这种认识,现在我也希望通过我作品的展示,能把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冲击,引导到大家对自然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上。


如果你不爱这个世界,不热爱生活,不爱这个文化,没有探索的兴趣,你就没有热情,就没有坚持,那就一事无成。何况摄影乎?!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组图《寻觅》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组图《平行之外》


注:本文发表于《新时代摄影》杂志2020年第6期,以下是杂志版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